塞米瑞是力帆埃塞汽车组装厂的副厂长。每次组装完一辆车,在试车时他都会不断地按喇叭,来表达自己的喜悦,因为这是在他自己国家本土生产的汽车。
埃塞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,街头奔跑的大都是外国的二手车。正是看中了埃塞的市场潜力,2007年,力帆与埃塞Holland汽车公司合作,在埃塞建立了汽车组装厂,通过从力帆进口整车配件在当地组装的形式生产力帆520汽车。力帆520在埃塞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名字:Abay。塞米瑞解释说:“Abay的意思是青色的尼罗河。因为青尼罗河的源头在我们埃塞,因此,这个车就起了这个名字。”
力帆刚到埃塞也经历了水土不服的过程。力帆汽车组装厂经理刘永斌讲述了一个组装厂成立初期发生的故事:“刚开始,我们在工厂门口设了一个牌子,就是这个工厂的一个广告牌,上面用的是当地的官方语言。但当地的镇政府看了后相当不高兴,他们认为,我们这个公司在这个镇上,为什么不用他们镇上的语言?所以我们这个牌子最后就拆了,拆了以后,又加上了当地镇上的语言Aromonia。”
这件小事使力帆认识到,要想尽快立足埃塞,打开市场,就要推行本土化策略,而这一策略最重要的之一就是用人上的本土化。刘永斌说:“只要当地工人可以做到的事情,我们就用当地本土化的工人。我们四个中方人员基本不参与实质的生产过程,只是对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进行协调,所以的话,基本上90%的工作都是当地的本土化工人在做。工厂中层和基层的领导全部都是当地人。”
很快,力帆就在埃塞打开了局面,知名度也越来越高。一些技术学校争相把学生送到力帆来实习,而不少经验丰富的汽车老技工也“跳槽”到了力帆。当记者问一名工人为何选择到力帆来工作时,他的回答就一句话:“力帆是一个有名的公司,就是为了这个目的,我来力帆工作。”
从当初的水土不服,到推行本土化策略,力帆在埃塞市场取得了初步成功,销量供不应求,超过了其他品牌的中国汽车。埃塞政府把力帆车列入了政府采购的名录,而一些政府高级官员也计划把力帆汽车作为自己的用车。埃塞贸工部国务部长塔德塞就是其中之一。他说:“我想为我的家庭买一辆力帆车。这有很多原因,这其中之一是我们喜欢它,因为这是第一批在埃塞生产的汽车。不仅仅是我,在亚的斯亚贝巴有很多人想买力帆车,当然如果他们能买到的话。我知道,人们都排起长队,买力帆在埃塞俄比亚组装的汽车。”
目前,力帆在埃塞还只是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组装厂,而将来还要在埃塞建立一个面向东非国家等市场的生产基地。力帆集团埃塞俄比亚首席代表潘珏全说,力帆在埃塞有一个五年的规划:“这个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以埃塞为基地,出口(汽车)到与埃塞相互签署关税互免协议的东非国家,而这里有个问题是本地化采购率。所以,在这五年过程中,我们会逐步加大本地化的生产,这个本地化生产指的不是整车,而是零部件的当地化生产,在五年之后,争取能达到50%-60%的本地化生产率。”
在中国驻埃塞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钱兆刚看来,力帆不仅仅是在发展自身,也是在促进埃塞民族工业的发展。他说:“力帆是善于同非洲国家分享中国发展民族工业经验的一个企业。力帆到非洲以后,对埃塞市场作了认真的分析了解,决定在埃塞俄比亚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,不仅仅是要建立自己汽车的生产基地,而且要把通用发动机、摩托这一系列的机械产品,上下游的生产,都要向埃塞逐步转移。同时,在一定的时间,帮助埃塞建立自己民族的工业体系。”